看过的欧美赌博类型片不多,发呆一分钟也只想起了罗汉系列有所涉及;盖里奇电影《两杆大烟枪》中的牌局;《偷抢拐骗》中四指老法的赌徒形象;还有就是史泰龙主演的一部关于牌局的电影。欧美电影展现了西方人独特的赌徒性格:狡猾,冷静,注重细节,冷幽默。
发哥的《赌神》开创了港片中的赌片类型,从此大大小小的赌片一一登场,赌侠、赌圣等称号陆续现于江湖,展开无数厮杀。但发哥的赌神地位无人能撼。
赌神
王晶客串一个嫖客,险些别发哥“咔嚓”掉
龙五——向华强,永盛、中国星、一百年电影公司的老板,更是传说中的香港第一黑帮新义安老大。
大多数我们对牌桌上的爱恨情仇大多源自王晶一手策划的赌片风潮,想想小时候多少孩子不懂下象棋却已经知道拿象棋当筹码感受梭哈的乐趣,设身处地的说,王晶对于香港电影开创这一风潮功不可没。赌神的形象至今深入人心。好似变戏法般变啊变啊变出四条ACE,所有的观众都伸着脖子探着头,杂变了呢!赌神就是这么神奇。看着高进,小刀,星星手中或真有或假有的超能力把牌桌呼呼啦啦的掀翻是多么的豪气。
港片中对于赌神,大多数是围棋中势的描写,未赢其人,先赢其势,高进出场还是离不开高大全的形象,而手法和猜心里,往往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是港片的优势,也是瓶颈,当孩子们已经长大,都是老大不小的成年人,谁都知道玩斗地主的时候措啊措的措不出个Q,时间让我们明白,赌神并不应该是大卫高波菲那个变戏法的样子。而且即使是赌神也不应当是如此的大中偶像,宛若明星。甚至连赢牌的方式都是一而再,再二三的炒冷饭,牌脚,摄像机,眼镜,隐形眼镜,除了星爷的特异功能大家都看腻了。
与此相对,欧美在赌博类型片中的优势恰恰此消彼长,欧美的赌片中
大多遵循了这样一个道理,赌博在走上牌桌之前就已经决定了成果,运气和魔术是不存在的,只能通过概率和作弊,或很多人,或很多很多人。永远不要一个人去战斗。赌徒更应当是低调和客观的,赌徒往往从不赌博,因为赌博的概率远比想象的低。赌徒更不应当是大众的明星,更不会参加什么赌神大赛这样愚蠢的节目。
未必真实,但确实更吸引人,许多人从赌博的电影中获得思考的感觉也更真实,或者你也能拥有blackjack的一把,但之后呢,陷在泥沼里还是拥抱阳光?
港片的反思从赌侠1999开始,刘德华的表演不再眩目,不再高调,不再是那个赌神的传人,但是却更加内敛,更加凄凉,更加像一个赌徒。只可惜这种转变在结尾被张家辉和那场外围赌球弄的不伦不类,在下一部赌侠拉斯维加斯更是惨不忍睹。然后就是一烂到底。
至于把牌桌换成麻将桌换个方式糊弄老百姓,实在是吃不进这一套了。
我们都在等待着一个真实而幽默的赌神,他是科学的不是迷信的。
本文标题:香港赌博类型电影走向末路
|